0%

孩子为什么会说谎?

时间:2018-05-11

不少家长发现,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开始有意无意的说谎,孩子说谎是家庭教育里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


在发现孩子说谎时,父母常常感到非常失望与愤怒,甚至开始质疑自己的教育方式,更多的父母可能都在责怪孩子是从什么地方学来的。


从什么地方学来的?


请看下面一组数据:


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测试:

2岁时,20%的儿童会说谎。

3岁时,这一数字达到50%,4岁时接近90%。


这是因为6岁前的孩子,由于还不能分清楚现实与想象,对很多时间、空间、数量等概念都比较模糊,会经常出现无意识的撒谎行为


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撒谎,也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不正确


孩子爱说谎的问题可以追溯到他0-3岁的时候。(所以广东有句谚语“三岁定八十”也是有道理的,孩子的前3年真的很重要。)


一般孩子在18个月左右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然后进入第一叛逆期--Terrible Two,这个时候的孩子其实可能已经开始学会说谎了。


对于2-3岁的宝宝,说谎并非完全是品德问题


对宝宝说谎,父母一方面不能惊慌失措,另一方面要仔细分析宝宝说谎的心理,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以下两种说谎为无意说谎,并不属于真实的谎言,也不属于是非善恶的范畴,它与宝宝的心智发展水平相关,只要发现得早,教育与改正还是比较容易的。



一:天真幼稚,概念模糊

2-3岁的宝宝,由于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的局限,对于发生的事情表达不准确,或者对物品的归属概念模糊,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就会有意无意造成许多说谎的假象


对于这样的宝宝,一方面要帮助他分清“时间”与“所有权”的概念,另一方面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他“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回家”。


二:想像力与现实混淆

2-3岁的宝宝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头脑中经常产生出许多极其生动、逼真的想像。


他喜欢夸大其辞,有时会用虚构的言辞来抬高自己,虚荣心得到满足,或者用幻想的语句作为未能实现的愿望的补偿,作为克制和掩饰自己失望心理的手段。


这种与想像、愿望有关的说谎,具有自我陶醉的特点,能使宝宝获得象征性、代偿性的满足。


例如,小游老师就曾在幼儿园听几个小男生在讨论他们是怎么来上学的,随便一个孩子都说自己是坐飞机、大炮、火箭来上学的,更夸张的直接说自己是像奥特曼那样飞来学校的。



孩子这种“吹牛式的说谎”明显就是混淆了想象力与现实,家长无需过于担忧,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认知更全面后,就会慢慢自我改正或者消失。




下面3种说谎行为是有意的,是真实的谎言,是不诚实品质的最初表现,父母如若不及时教育、认真对待,宝宝说谎就会成为习惯,进而影响他品德的健康发展。


一:想实现某种愿望

宝宝的愿望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的,如玩具与零食等;另一种是精神的,如希望得到父母和他人的表扬。


有的宝宝会出现因为物质欲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出现说谎的现象。




小游老师的大宝在幼儿园就曾试过,为了得到“吃饭第一”的小红花,把吃不完的饭菜倒到别的小朋友碗里,然后拿着自己的“空碗”去老师面前认领小红花。


后来被老师发现后转告于我,对于他这种爱表现,喜欢被表扬的心理我是完全能理解的,但他却使用了“投机取巧”的方法。


为此,我跟他说:“吃饭是为了让自己长高长壮,不是为了小红花哦”!


这样将事情的本质用最浅显直接的方法告诉孩子,他是能够明白并做出相应的改正。


二:逃避惩罚

孩子做了错事,害怕遭受体罚,害怕失去爱抚,为了消除这种恐惧的心态,会出现说谎的行为。


特别是面对一些性格粗暴、态度严厉的父母,孩子往往不敢承认自己的过失行为而支吾说谎。


就如上面这张漫画图所言:

如果你的孩子撒谎,那是因为你曾经对他们的错误反应过激。。。


这句话放在现在很多家长对待孩子学习方面上,更是无比正确。


“为什么作业没好好完成?”、“为什么考试成绩那么差?”像这些恨铁不成钢的怒吼估计是很多家长都曾咆哮过的。



这些“圈套性”的质问(即明明知道实情,还假装不知道,然后去提问),100%会激起孩子的防御心里。


没人愿意被人质问,更没人愿意被圈套性的问题“陷害”。


因此,不要明知顾问,把孩子往圈套里引。


把圈套性问题换一下,效果就好得多: ”听你老师说,昨天你没有做完作业,这样可不太好。“ ;“这次考试不理想,是不是因为你最近学习不够努力?”


当父母讲出事实,孩子知道自己被发现了,就无需狡辩了,这样孩子一般不会撒谎。


SO,请马上停止逼问孩子,不做孩子“说谎的推手”。


另外,学习成绩不好不是犯错,只是你们(家长)需要帮助他克服的困难


所以,如果他把学习成绩坦然地告诉你;坦诚地承认他今天没有做功课就去玩了的时候。你就不应该在这时候发火,如果你这时候发火,他下次肯定会骗你。


所以,孩子只要是真诚的,只要是如实的,请千万隐忍住自己的愤怒,因为你的孩子没有说谎。


并且要让孩子知道,你是可以身体力行跟他一起去面对这个困难的。



对于孩子这种“逃避式说谎”,与其纠结于孩子是不是说谎了、是不是做错了,更重要的是了解说谎背后的原因,接受孩子的感受与内心的真实想法,并帮助疏导他恐惧的情绪。


三:模仿行为

现在,成人社会与大众媒体中存在着不少说假话的行为,容易被宝宝模仿。


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宝宝的面说些小谎话,那么宝宝很快就能学会说谎。



从幼儿认知和心理的发展特点来看,3岁幼儿已有说谎的经验,4岁开始就能策略性的说谎。


但3~4岁幼儿的说谎大都是无意说谎,属于无意识、不自觉的行为,通常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低有关,随着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辨别力、分析能力的发展,这类说谎现象会自然消失。


当孩子出现无意识的说谎行为,家长一定一定不能因为孩子的“谎言”就认为孩子的道德不好,更不能给孩子贴上“骗子”、“大话精”、“吹牛皮”等标签


这样做不仅不能让孩子改掉说谎,还会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起到强化的坏作用,由于“标签”作用,可能会促使孩子更多地说谎。


所以,对于6岁前的孩子说谎行为,父母没必要刻意纠正。

(而当孩子到了6岁,他们心智已经成熟,他们足以有能力把现实和想象混淆,撒谎大多数也是有意识的,这时期父母就要有意让孩子改正。)


更不能因此责罚打骂孩子,因为盲目指责反而会破坏孩子想象力。

<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font-family: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